《透視宅》存在,有其必然的意義與價值。
東吳大學社會系專任副教授,德國Trier大學社會學博士。專長當代社會理論、文化社會學、消費研究、創意經濟、生活風格研究,曾任《數位時代》專欄作家,著有《風格競爭力》等書。
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宅
什麼叫「宅」?探討「宅」問題,其實可以分為兩個層次:一種是源於網路便利,大大小小的事都可以在家搞定,甚至,有些事還非得透過電腦或網路處理不可。在這個層次上,網路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基本生存情境,就這角度來說,其實每個人都有點宅。
但從文化現象的層面來看,宅就如同嘻哈、龐克一樣,是種次文化,涉入其中的人會共享某些態度和價值觀,而不只是某些行為相似而已;這時,宅不宅,關鍵就在於對於這個文化是否有認同感。就我個人的觀察,真正夠宅的人,不論是動漫、旅遊、鐵道、電影、音樂……,都會把喜歡的所有事情放在網路上與人分享;更重要的是,他們認為這是生命的意義。
在日本,或是在台灣,支持此一次文化的人,強調宅的生活特色是:當自己想要做一件事,就會注於那件事,並傾力蒐藏相關事物、徹底瞭解所有細節,並在該事物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;舉例來說,我常上網,也常利用網路處理許多事務,但我仍缺乏對網路世界的認同,因此,將我認定是宅次文化的族群,是不恰當的。
以下內文出自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marticle/url/d/a/100802/81/2abta.html?type=new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