〔記者謝文華、曾鴻儒/台北報導〕八八風災後發動募款、協助災區重建工作的綠色逗陣工作室,在風災一週年前夕,深入阿里山勘災、記錄,綠逗工作室痛批,阿里山有十九座橋梁斷了一年,三座重建完成的,都是嘉邑行善團等民間所建,反觀政府該復建的,一條都沒建好!
八八再造聯盟秘書長張德政說,高雄縣復興以上有兩千戶,在七月初下大雨時,便道又斷了,受困山裡十四天,三百多人步行三、四小時下山求救。
阿里山三座橋 都是民間重建
那瑪夏鄉南沙魯村執行長打亥痛批政府總浪費公帑做便道,每次花三十至四十萬元做一條便道,卻極易毀損。村內就有同一條便道,斷了四次;另有六條便道完工後又摧毀,「為何不把浪費的錢拿來做一條穩固的道路?」
綠逗執行長王定宇昨天放映綠逗拍攝的影片,台二十線依舊有八公里長的便道,斷橋和毀了一半的房子依舊在,坍塌邊坡、簡陋便道、殘破部落…。他說,看起來跟一年前差不多,但卻是最近十天拍的,斷橋都已長草,卻不見政府動工復建。
鄒族區會重建關懷站牧師巴書亞.亞修武感嘆鄒族人有如三等國民,質疑政府難道是想以「不重建」來逼迫原住民下山離開原鄉嗎?
公總:建鋼便橋增抗災能力
八八水災後一年來,道路重建進度落差極大,被列為乙類復建的台廿線勤和至梅山段,及被列為丙類復建的台廿一線小林至那瑪夏、台廿四線霧台至阿禮、台廿七線扇平至葫蘆谷路段,不是下雨就斷的便道,就是根本尚未搶通。
部分受創嚴重的道路,可能重演中橫「封山」模式,公路總局決定,在找到適當路廊之前,不會全面復建,居民只能以便道通行,但會採取鋼便橋等工法,全面提升抗災能力。
公總局長吳盟分說,霧台至阿禮、扇平至葫蘆谷兩路段,公總會在兩個月全面提升所有便道抗災能力,小林至五里埔則會闢建溪底便道,屆時,即使是廿四小時累積雨量達二百毫米的大豪雨,這些便道也不會遇雨就斷。
本文引用自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0806/78/2akvs.html政治...唉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